他的皂靴踏过雪地,发出细碎的声响。
登上祭坛的瞬间,他瞥见嘉靖期待的眼神——那目光中既有渴望认同的脆弱,又有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"臣陈恪,谨献青词。"陈恪展开卷轴,清朗的声音在圜丘坛上回荡,"恭惟皇帝陛下,承天受命,德配乾坤..."
随着诵读,陈恪的声音渐渐提高:"今雷霆示警,非为天谴,实乃陛下功德圆满,天道降劫以炼金身..."他故意顿了顿,目光扫过坛下百官震惊的表情,"劫数已过,陛下当证无上大道,享万世香火,庇佑大明江山永固!"
最后一个字落下,坛下一片死寂。
陈恪知道,自己这番言论比严世蕃的"渡劫说"更加露骨,几乎是将嘉靖直接捧上了神坛。
嘉靖的嘴角微微上扬,眼中的金色更盛:"好!好!"他枯瘦的手指接过青词,轻轻摩挲着纸面,"陈卿深知朕心。"
陈恪深深一揖,退下祭坛时,感受到无数道目光刺在背上——有嫉妒,有震惊,更多的是深深的恐惧。
斋醮持续了整整一日。
当最后一缕夕阳消失在地平线上,嘉靖终于结束了长达六个时辰的仪式。
陈恪的双膝早已失去知觉,却仍保持着恭敬的跪姿。
"陈卿留下。"嘉靖的声音飘忽如烟,"其余人,退下。"
百官如蒙大赦,纷纷叩首退去。
坛上很快只剩下陈恪与嘉靖二人。夜风渐起,吹得坛下旌旗猎猎作响。
"知道朕为何留你吗?"嘉靖突然开口,声音轻得像片羽毛。
陈恪的喉结滚动了一下:"臣愚钝,请陛下明示。"
嘉靖枯瘦的手指轻轻敲击金磬,发出"叮"的一声脆响:"朕在想..."他突然俯身,那双泛着金色的眼睛直视陈恪,"你是真心认为朕已渡劫证道,还是...另有所图?"
夜风突然加剧,吹得坛上火把剧烈摇晃。
陈恪的影子在坛砖上扭曲变形,如同他此刻紧绷的神经。
知乎问题《如何应对领导致命提问》下的高赞回答闪过:“当皇帝怀疑你的动机时,请用更高层面的忠诚回应”。
"臣不敢欺君。"陈恪的声音稳如磐石,"臣确实认为陛下已渡劫证道。"他抬头直视嘉靖双眼,"但臣更认为,陛下乃千古明君,当以天下为重。"
嘉靖的瞳孔微微收缩:"哦?"
"昔年永乐大帝修《永乐大典》,非为虚名,而为传承文明。"陈恪继续道,声音渐渐坚定,"陛下今日遭劫,正可借此重整朝纲,肃清吏治,开创太平盛世。"
坛下火把的爆裂声清晰可闻。
嘉靖的目光渐渐深邃,仿佛要看穿陈恪的灵魂:"说下去。"
"雷霆天威,可震醒昏聩之臣;烈火焚宫,可照亮革新之路。"陈恪深吸一口气,"臣愿辅佐陛下,不仅为修道证果,更为开创堪比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!"
嘉靖突然大笑,笑声中带着几分释然:"好个陈恪!"他枯瘦的手指轻抚青词纸面,"朕果然没看错人。"
陈恪保持着恭敬的姿势,心中却长舒一口气。
他知道,自己刚才那番话既迎合了嘉靖的虚荣,又为未来的改革埋下了伏笔。
"朕记得你说过,要助朕开创太平盛世。"嘉靖的声音突然变得飘忽,"如今严世蕃总领万寿宫重建,你觉得如何?"
"臣以为..."陈恪斟酌着词句,"万寿宫乃陛下证道之所,自当精心修建。然..."他故意顿了顿,"然臣更期待陛下证道后,以无上智慧指点臣等治国安邦之策。"
嘉靖的嘴角微微上扬:"狡猾。"
夜风渐息,坛下的火把稳定下来。
嘉靖突然转身,道袍广袖带起一阵风:"退下吧。年后朕派你自有用处。"
陈恪深深一揖,倒退着离开祭坛。
走下台阶时,他的膝盖因久跪而发软,险些跌倒。
"穿越者守则二百二十一条:"陈恪在心中默念,"当历史车轮开始转动时,请记住——既要顺势而为,也要暗中引导方向。"
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77kkan.com